中國人權工作人員的思考
在佔中運動之前,我完全想不到香港這座城市會有那麼多的創意。此前,香港沒有真正的公共空間來供民眾進行創造和分享。但是佔中運動產生了這樣的一個空間:它將各社會階層和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們聯系在一起,以香港民眾從沒有過的方式來進行創造。總之,佔中運動為香港對自己的設想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所出現的藝術作品自發而短暫,貼在牆上的便貼和街道上的粉筆畫。隨著運動的發展,這些作品像步入不同季節的花園一樣變化。先有黃絲帶,在警察發射催淚彈后,各種雨傘的圖案劇增,再后來有獅子山的巨型標語和習近平撐傘等。
極富語言創意的標語隨處可見。我記得站在金鐘港鐵出口看著外面的牆上。上面有嘲諷梁振英和其他香港政客的海報。看起來像是在下班回家路上的年輕專業人士會停下來給這些海報拍照,並被其中的幽默逗得大笑。我能感覺到在抗議的過程中這類情景隨時隨刻都在發生。各種背景的人們,包括那些並沒有直接參與抗議的人,都在欣賞這些洋溢著藝術氣息的作品和文字游戲。
2014年9月29日,金鐘,“任踩”箭頭指向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的頭像
與此同時,人們還嘗試著各種有創意的資源回收和環境保護的行動。比如示威者在9月28號晚與警察發生首次沖突之時所使用的雨傘后來被再次利用,拆開之后縫在一起變成了示威場地的遮篷。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當然,佔中運動中能產生這些藝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個空間是免費向大眾開放的。在香港,什麼東西都有一個價錢。藝術是屬於商店和畫廊的,你不僅要掏錢買,還往往要花大價錢。但是,佔中運動現場對藝術是開放、免費的、受歡迎的。它鼓勵你的參與和嘗試。
©中國人權版權所有。若轉載,請致函 communications@hrichina.org 獲授權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