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工作人员的思考
在占中运动之前,我完全想不到香港这座城市会有那么多的创意。此前,香港没有真正的公共空间来供民众进行创造和分享。但是占中运动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空间:它将各社会阶层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以香港民众从没有过的方式来进行创造。总之,占中运动为香港对自己的设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所出现的艺术作品自发而短暂,贴在墙上的便贴和街道上的粉笔画。随着运动的发展,这些作品像步入不同季节的花园一样变化。先有黄丝带,在警察发射催泪弹后,各种雨伞的图案剧增,再后来有狮子山的巨型标语和习近平撑伞等。
极富语言创意的标语随处可见。我记得站在金钟港铁出口看着外面的墙上。上面有嘲讽梁振英和其他香港政客的海报。看起来像是在下班回家路上的年轻专业人士会停下来给这些海报拍照,并被其中的幽默逗得大笑。我能感觉到在抗议的过程中这类情景随时随刻都在发生。各种背景的人们,包括那些并没有直接参与抗议的人,都在欣赏这些洋溢着艺术气息的作品和文字游戏。
2014年9月29日,金钟,“任踩”箭头指向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的头像
与此同时,人们还尝试着各种有创意的资源回收和环境保护的行动。比如示威者在9月28号晚与警察发生首次冲突之时所使用的雨伞后来被再次利用,拆开之后缝在一起变成了示威场地的遮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然,占中运动中能产生这些艺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空间是免费向大众开放的。在香港,什么东西都有一个价钱。艺术是属于商店和画廊的,你不仅要掏钱买,还往往要花大价钱。但是,占中运动现场对艺术是开放、免费的、受欢迎的。它鼓励你的参与和尝试。
©中国人权版权所有。若转载,请致函 communications@hrichina.org 获授权协议。